保护膜一般为聚丙烯酸酯型保护膜,聚丙烯酸酯型保护膜的基本结构:从上到下依↘次为:隔离层;印刷层;薄膜;胶粘层。
1.1 薄膜
薄膜一般以低高密度聚乙烯(PE)、聚氯乙烯(PVC)为原材料。通过挤压成形、注塑成形、吹塑∑即可获得。由于聚乙烯价格比较便宜,环保性更佳,90%的薄膜是用聚乙烯做的,以吹塑←成形的工艺为主,聚乙烯有许多种类,熔点、密度各有不同。
1.2 胶体
保护膜的好坏的关键是由胶体↑的特性所决定的。保护膜所用的压敏胶有2种:溶剂型聚丙烯酸酯胶、水溶型聚丙烯∞酸酯胶,它们有不同的特性。
1.2.1 溶剂型聚丙烯酸酯胶
溶剂型聚丙烯酸酯胶是用有机溶剂作为介质ζ 来溶解丙烯酸单体的,胶体◥非常透明,初粘性比较低,非常※耐老化,可长达10年,当暴露在紫外线下时,胶体也会慢慢固化。将薄⌒膜经电晕处理后聚丙烯酸酯胶可直接涂布,不需底涂√剂。聚丙烯酸酯胶较硬,流动性差,所以保护膜的粘着力发挥比较缓慢,即使经过压力后,胶体和被贴表面还是不能充分接触,放置30 ~ 60天后,才会充分接触被★贴表面从而达到最终粘性,而且最终粘性往往比贴着时的粘性大2 ~ 3倍,保护膜的粘性ξ如果适合板厂切割的话,最终用户撕膜时有可能很费力,甚至撕〓不掉。
1.2.2 水溶型聚丙烯酸酯胶
水溶型聚丙烯酸酯胶是用水作为介质来溶解丙烯酸单体的,基本上也具备溶剂型聚丙烯酸酯胶的特点,但该胶体要避免、减少与水汽接触,以避免残胶。由于水溶型聚丙烯酸酯胶比较环保,不需要溶剂回收装置,在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▓该胶体来生产保护膜。
1.3 胶体的特性
1.3.1 粘着力
指在一「段时间后,将保护膜从被贴表面剥离所需要的力。粘着力与被※贴材料、压力、贴膜时间、撕膜时的角度、温度有关。一般随着时间和压力的上升,粘着力也会上升,保护膜的粘性不能升高过多,以确保撕膜时不残ζ胶。一般用180度剥离实验来测粘着力。
1.3.2 内聚力
指胶体内部的强度,作为保护膜的胶体内聚力必须非常高,否则在撕开保护膜时,胶体内部会开裂造成残胶。内聚力的测量方法:将保护膜贴在不锈钢表面上,在保护膜上悬挂一定重量的砝码,来测量需要多少时间保护膜被砝码拉脱。如果粘着力大于内聚力的话,撕掉∏保护膜,胶分子之间的连接键将会断裂造成残胶。
1.3.3 附着力
指胶体和薄膜的结合力。如果粘着力大于附着力的话,撕掉保护膜,胶分子和薄膜之间的连接键将会断裂,造成残胶。
1.3.4 耐紫外线性
聚丙烯酸酯胶耐紫外线,透明聚▆丙烯酸酯胶保护膜加了紫外线稳定剂后,它的耐紫外线可达3 ~ 6个月。一般用气候模拟设备来检验保护膜的耐紫外线强ㄨ度,通过调节温度和辐射强度并用冷凝水来模仿气候变化,每3小时高湿环境和7小时紫外线照射为一循环,50小时循环实验等于大约相当于室外放置一个月。[3]